《东丽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东丽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文件解读

发布时间:2020-08-07 00:00      来源:区文旅体局
字号:
    

  现就《东丽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东丽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要求,将东丽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7项),予以公布。

  二、主要任务

  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主要内容

  此次公布的东丽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7项),内容如下:

  1.长祥高跷:长字高跷史传是由明朝时关帝庙住持沽上道人“若长”师傅传授,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字高跷由两位葛沽长乐老高跷会传人孔兆凤(孔师傅)、马田(马二爷)传入新袁村,再由新袁长利老高跷师傅魏吉顺接传,师傅金兴国、潘洪利再接传。师傅所赐长祥高跷名号,填补祥字空缺,寓意胜利和平,吉祥安乐。至此,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长祥高跷于2008年恢复起会至今。该高跷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个个有文有武,头棒给出指令锣鼓四件闻声敲了起来,整支队伍由头棒领队围绕场地单圈似“龙”,锣鼓站立在四角,中间其他角色跟随头棒穿插于锣鼓之间,在中心位置交替表演胜似花篮一般故名“套花篮”。十二个演员各有各的唱曲,配有唱段,有单曲、双曲、群曲、行路曲,如唱的是“一统乾坤,天下太平,加官进禄,指日高升”等。

  长祥高跷队荣获2016年度“基层文化百团工程”三星级文艺团队;荣获天津市津南区华盛寺第五届海河龙王庙会奖杯。2019年荣获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铸力养老奖杯”。相关表演事迹曾在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今日东丽、《学习强国》报道。

  2.王派快板艺术:承袭王凤山先生。王先生七岁开始学唱数来宝,后拜名家海凤。1936年拜朱阔泉先生学相声。之后在北京天桥撂地结识了竹板名家关顺贵、关顺鹏,学习了“黑红板”,把沿街乞讨的数来宝发展成了文明数来宝,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王派快板“黑红板”,“半说半唱”的艺术特色。其基本内容包括《双锁山》、《绕口令》、《百山图》、《闹天宫》等。王派快板开创了用快板能演唱无韵无辙,而有板有眼的快板先河。为社会和后人留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演唱方法和伴奏形式,在整个社会中有深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有众多的观众市场。

  3.津派国画传统技法:“津派国画”亦称“津沽国画”、“卫派国画”、“沽上国画”,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文脉传承的重要画派。“津派国画”不仅包容传统绘画的美质,而且包容西方绘画和民间绘画的优长,同时包容现当代各地区画派成功的经验,故能具备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潜能与活力。津派国画技法集众家之长而不着痕迹,用笔结构新颖,书画结合,更为生色。津派国画中山水、树石、花卉等,其骨法用笔往往视为重要一环,这是因为天津画家有许多着眼于书法的运用,因此使得许多新法的融汇,都不失六法之关键,沿着传统的根基去探索,有着浓厚的民族艺术气质。

  4.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承载着天津卫的技艺,第一代创始人李万才师傅经历了晚清技术断代,自学文献制作筋角木传统弓并以此作为表演和武术训练器械,自成一派。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采用了皮筋作为加力系统放弃了陈旧的走绳套麻绳的旧工艺,使制作的角弓在使用时极少出现偏扭情况,解决了前人一直无法规避的弊端,并合理创新了服不服系列专用训弓器械,由单纯的经验调弓改进为科学化数据化调弓,使制作效率大大提高。筋角木传统弓制作和使用这项技艺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育人效用,深得津门百姓喜爱。由马麟创新制作的微缩版弓箭礼盒被珠海文化局钦点为赠送澳门文化司的礼品。

  5.景氏苇画手工制作技艺:辽宁省盘锦市地处九河下稍渤海之滨苇场,是世界第三大苇场,独特的水域环境和地理位置给景氏苇画手工制作技艺的产生提供了生产物料。初时,景青春以编苇席来维持生计,后在苇席上设计编织出各种花纹和图案,逐渐演变为具有欣赏价值的苇画艺术,于1917年创办了景氏苇编商铺。后景洪祥在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创作出有吉祥寓意的民俗苇画。景氏苇画手工制作技艺随着景桂玲传入天津,并在天津继续发扬光大,景桂玲在继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结合西方素描、浮雕与雕刻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分层制作技艺。其多幅苇画作品荣获国内奖项,带动了景氏苇画手工制作技艺的推广和传播。

  6.张氏膏药传统制作技艺:原名万灵膏,是张氏家族经过几代人不断改进,精益求精配制出专治骨折骨裂的膏药和治疗各种疑难骨病的膏药。张氏膏药是依照父传子继的方式代代相传,历经四代传人传承,继续为广大市民所服务。向人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中药传统药膏的制作历史、中医学膏药的发展历史,以及乡村医生的发展历史等,有助于传统中医学与中医的研究。

  7.孟氏踩跷中医疗法:孟氏踩跷中医疗法主要是正骨整脊技法,包括孟氏踩跷术、揉腹术等。技法讲究对称均匀、点、线、面结合,核心特点是安全性高、对称性强、准确度高,持久度、柔和度、角度、深度,力度等达到平衡,起效快,让患者感到渗透力和热感,主治颈椎病、腰骨病以及心脏、内分泌、脾胃病、痔疮等。踩跷按摩疗法是用双脚有节律性、准确性踩踏施术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传统的推拿按摩治疗手段之一。与其他的推拿按摩手法相比,踩跷法具有接触面积大、压强大、持久长、受力均匀、渗透性强等特点。孟氏踩跷最突出的特征是柔性整脊法,避开传统暴力正骨,减轻病人的痛苦及暴力正骨的后遗症。孟氏踩跷吸取了中医按摩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但创新了柔性整脊按摩术,而且创造出利用踩跷按摩治疗一些传统上只能手术或者吃药才能治疗的脏器疾病,例如心脏病、肺病、胃病等。这些病的踩跷疗法,不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最重要的是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手术和药物的副作用和二次伤害,这对于中医按摩术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主办: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承办: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00002 津ICP备17009684号-1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180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