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制定《实施方案》
(一)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曾明确提出让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的要求。2016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2017年以来,国务院及国家相关部委相继下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要求加快推进北京、天津、上海等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加快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地。
(二)做好垃圾分类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活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可再生的废弃物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如果我们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新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再生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水污染和固体废物97%。同时,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可减少生活垃圾的处置量。目前,我区每天产生大约600吨的生活垃圾,2020年要实现垃圾回收利用率35%以上的工作目标,每天全区可以减少的生活垃圾处置量210吨,而这210吨回收利用的垃圾可以产生的再利用价值是多少?相应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可以节省多少?相信大家都会算这本经济账。我们必须强化生态意识、节约意识,自觉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三)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有力举措。生活垃圾分类目的是让群众生活更加健康文明,市容面貌更加整洁优美,防止垃圾污染,优化生态环境,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同时,人居环境和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已成为招商最具竞争力的因素,哪里环境好,文明程度高,人才就愿意往哪里去,技术、资金、项目就往哪里聚。生活垃圾分类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必然会增强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强垃圾分类工作的惠民性,实实在在地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我区的营商环境。
为全面推进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国家相关部委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区城管委制定了《东丽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
二、我区生活垃圾如何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原则上采取“干湿分类”,必须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他生活垃圾。“湿垃圾”是指易腐垃圾,包括餐饮垃圾、厨余垃圾等含水率较高的垃圾;“干垃圾”是指除“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包括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公共机构、相关企业、居住区等区域的具体分类方式应当在“干湿分类”基础上,按照分类标准,根据垃圾成分不同确定具体分类方式。同时,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对公共机构、相关企业原则上不分类不收运,禁止混装混运。
三、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有哪些主要环节
主要有四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
四、哪些地方需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1.公共机构。包括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
2.相关企业。包括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
3.居民社区。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等。
4.部队营区。包括驻区成建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驻地及由部队管理的家属院。
五、居民家庭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到2019年底,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80%,全区各级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区居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70%以上,其中张贵庄街、丰年村街、华新街、东丽湖街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0%以上。各街道、开发区完成2个精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
六、公共机构、相关企业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承担的主要责任
公共机构、相关企业应按照《东丽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强制分类。
主办: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承办: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00002 津ICP备1700968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180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