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为顺利完成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主要指标实现“双过半”。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7.8亿元,可比价增长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2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3.8亿元,增长18.7%;实际利用内资355亿元,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4.26亿美元,同比持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5元,增长9.3%;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市下达任务进度。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健全重大项目评估预审和推动机制,不断提升项目跟踪服务水平。上半年,全区227个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增长13%。104个经济类项目完成投资139亿元,其中已竣工和新开工项目分别达14个、10个。城市化、房地产及其它项目123个,上半年完成投资201亿元。
(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工业经济运行有所回暖。上半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45亿元,增长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30.3亿元,占总量的70%。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部件、生物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882.9亿元,占全部工业的84.5%。通过实施“千企转型升级”行动,283家企业实现转型提升。工业园区加快发展,5个工业园入驻企业达3329家,销售收入287.7亿元,纳税7.8亿元。
服务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上半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00.98亿元,可比价增长9.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9%。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发展,电子商务网上零售额达13.3亿元,增长70.6%;银行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3%和16%。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业商品销售额达1581.6亿元,增长4.8%。房地产业呈现回暖趋势,二手房成交25.27万平方米,增长52.1%。全区接待游客37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45亿元。新增备案楼宇企业169家,累计达5688家,实现科技楼宇经济税收5.1亿元。
都市型农业全面上水平。上半年,实现农业产值2.66亿元。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完成投资17.04亿元,园区一期30万平方米生产车间投产使用。滨海傲绿农业科技园区完成投资1.47亿元,建成节能温室19栋、二代日光温室81栋、植物工厂5座。农业产业化平稳发展,全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3家,累计带动农户4万户。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上半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55家,累计达5588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28家,累计达260家。新引进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科研机构15家,总数达到101家。新引进创新创业团队4个、创新创业人才17人。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专利申请累计达2500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750件。
(三)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三改一化”扎实推进,前两批70个试点村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63个村完成户籍制度改革,66个村完成整体撤村,组建居委会32个。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清退整合低效劣势企业35家。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财信集团二期16亿元企业债成功发行;东方海鑫为区内企业担保授信2.21亿元,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70万元。金融改革稳步实施,推动航讯科技等9家企业分别在天交所、新三板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积极筹建科技金融投资集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至169项。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果,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195家,其中民营企业1682家、民营企业集团4家。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上半年,新增洽谈储备项目232个,协议投资额达493.3亿元。新增落地项目82个,协议投资额135亿元,12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北欧科技园。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洽谈储备北京区域项目147个,中铁十六局产业基地、中国中车下属二七装备公司等36个北京区域项目先后在我区落户。
“促惠上”活动扎实开展。上半年,全面完成企业摸底调查,走访企业13373家,其中有融资需求的3173家,累计需求贷款394.53亿元,已获得贷款企业1206家。31家银行为我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91笔、405.31亿元,放贷总量在全市居第三位。
(四)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全面启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全区规划纲要已完成初稿,37个专项规划和12个区域规划编制正在加快推进。高标准完成津塘公路沿线、津滨大道沿线、东丽开发区等地区城市设计并经市相关部门审查通过。津滨大道北侧地块、东北郊热电厂等16个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调整完毕。
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路网建设顺利开展,地铁4号线、天津机场引入线、外环线东北部调整线、蓟汕高速公路南段、张贵庄轻轨站等市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善供水管网布局,铺设东丽湖地区自来水干管7.8公里。完成金河家园等居民小区燃气置换内、外网改造。提升电力配套功能,东文路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土建完工,范庄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开工建设。
拆还迁进程取得新突破。有效破解小王庄和记黄埔等地块拆迁难题,上半年累计完成拆迁25万平方米。城市化项目上半年新开工4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智慧城四组团34栋住宅楼工程基本完工,张贵庄二期还迁住宅竣工验收。军粮城新市镇一期北区还迁1.6万余人,金钟新市镇、军粮城新市镇一期南区、空客五村剩余还迁工作有序推进。
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开展“四清一绿”行动,完成16个工业企业堆场约66.9万平方米扬尘整治,改燃并网2台供热锅炉。铺设截污管道722米,治理入河排污口门4个。完成25个村卫生清整。实施津滨大道、卫国道等“十绿”工程和成片居住区绿化提升改造,推进绿化惠民两年行动计划,累计新建提升绿化380万平方米,完成绿化造林1319亩,植树38.6万株。
(五)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加强与中国(天津)自由贸易区合作,上半年累计举办招聘会57场,安置就业1.3万人,其中本区7000余人。全面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利用相关院校和民办培训资源,拓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上半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5200人次。
保障救助水平全面提高。坚持就业带参保、扩面促参保,不断扩大职工五险和居民两险的参保覆盖范围,积极推动金钟、新立等4个街道的8个村参加养老保障。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投入资金55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4万人次。建立困境儿童生活补贴制度,每人每月最高按照低保标准50%进行补贴,惠及困境儿童近2000名。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优化教育布局,百华实验中学等3所中学、华新街幼儿园等13所幼儿园建设进度全面加快,推进20所学校达标提升改造。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妇儿保健中心主体封顶,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加快实施。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成功举办春节文艺联欢会、民间花会踩街等活动,东丽机床博物馆、丰年街道文化中心投入使用,提升改造东丽礼堂;启动全民健身暖心服务计划,完成28个健身园体育设施配套及军粮城新市镇带状体育公园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武术之乡。
二、2015年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为圆满完成2015年各项任务,下一步主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制定我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对接重点和对接方向,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高质量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引导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新方向发展,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积极推进“三改一化”,全面开展剩余试点村改革工作。继续深化国资国企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国资监管体系。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引导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创新审批服务机制,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三)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实现经济高端转型
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规划布局,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实现科技创新要素快速集聚。力争年内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1100家,引进科研机构30家、高层次创业人才50人。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区
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加快还迁项目建设进程,推进智慧城四组团、张贵庄二期交付还迁。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四清一绿”专项行动,积极打造“美丽东丽”。
(五)切实改善民计民生,使广大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年内实现新增就业2万人。落实市、区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年内新建7所中小学和华新街5个社区文化室,建成金钟街、华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东丽湖体育公园。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做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扎实苦干,努力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