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东丽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按照市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积极借助宏观经济环境企稳回升之势,紧抓融入滨海、借势发展的宝贵机遇,整合资源,集聚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较快发展。
一、综合情况
2010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2.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亿元,比上年下降11.9%;第二产业增加值2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8.9%;第三产业增加值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三次产业比重为1.0:61.3:37.7,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7和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1个百分点。实现三级财政收入126.0亿元,同比增长25.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37.0亿元,同比增长45.6%;实际利用内资258.2亿元,同比增长36.0%,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 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14210元,同比增长10.7%。
二、农业
2010年,全区积极推进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以高效示范园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的升级。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继续稳步发展。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6753亩,粮食产量17622吨;棉花播种面积30071亩,皮棉产量1883吨;蔬菜播种面积40111亩,蔬菜产量145676吨;花卉种植面积155亩,鲜切花产量3万枝;年末实有果园面积4466亩,果品产量5181吨。肉类总产量6955吨;禽蛋产量933吨;牛奶产量3641吨。水产品养殖面积34452亩,总产量11078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全区大力优化产业结构,集聚产业优势,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82.23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54.8%;同比净增41.5亿元,增速为29.49%。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完成1005.8亿元,比上年净增235.6亿元,同比增长30.6%。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2家,实现利税71.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83亿元,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83.3亿元,重工业产值323.7亿元。超亿元工业企业已达75家,实现产值389.1亿元。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5.8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37.3%。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航天精工、格里森高精齿轮等32家企业争取到市级以上扶持奖励资金11166.15万元,其中航天精工获得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2052万元扶持资金。
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7%,房屋竣工面积88.9万平方米。年末全区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68家,实现利润1.8亿元,实现税金2亿元,比上年增长5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区固投累计完成337.0亿元,同比净增105.5亿元;增速为45.6%,在环城四区中位居第一,且各季度均保持在45%以上;年内,全区大力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恒大国际会议中心、红星美凯龙等项目陆续开工,三产和大项目成为投资主力。三产完成投资194.0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过半,达到57.5%;同比净增58.2亿元,增速为42.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5.2个百分点。2010年全区亿元以上大项目共62个,同比净增了9个;累计完成投资234.3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63.9%。
五、国内贸易
2010年,批发零售业完成增加值37.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住宿餐饮业完成增加值3.38亿元,同比增长2.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已达177家,资产总值122.93亿元,实现销售总额490.87亿元,全区超亿元的批发零售企业有63家。钢材、汽车、化工、石油、煤炭等行业的销售企业占据全区销售主导,其中钢材的销售已占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的74.1%。
2010年,全区社零额完成106亿元,同比净增6亿元,同比增长6%。贸易呈下降趋势。
六、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年内新批三资企业20家,合同外资额0.37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全区三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1.72亿元,出口创汇8.66亿美元,上交税金13.69亿元。
全区全年引进内资项目479个,比上年增长46.4%;实际利用内资258.22亿元,同比增长36.0%,其中外地投资121.05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1.5亿元,比上年下降43.3%。
七、仓储、运输业
2010年,全区仓储运输业实现大发展,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8%。运输企业累计1376家,货运车辆8748部、48655吨,比上年底增加1252部、10775吨;物流企业注册累计688家,比上年底增加62家;维修企业484家,比上年底增加44家;仓储业79家,与去年持平;水上运输企业3家、9艘散货轮、3.3万吨。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在百亿台阶上再上新水平。2010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126亿元,同比净增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区级一般预算收入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税收收入84.1亿元,增长25.5%。财政支出40.22亿元,下降25.6%,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比上年增长17.5%,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26.2%,农林水事务支出比上年增长28.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上年增长12.9%。
金融业平稳运行,存贷款规模稳步扩大。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存款余额5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比年初增加101.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5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比年初增加33.0亿元;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45.92亿元,占全区存款余额的45.8%;贷款余额28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比年初增加24.4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76.73亿元,占全区贷款余额的62.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大力促进科技品牌聚、焦高端产业聚集。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普示范区”三个国家级荣誉称号,促进“民用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半导体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成功落户我区。全年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计划项目90项,新批市级以上项目75项,包括国家级项目15项,市级项目60项,获得市级以上无偿资金支持2124万元,其中国家级支持资金681万元,市级支持资金1443万元。
全面打造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形成了由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9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其中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瑞普集团)、2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85个产学研联合体等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
2010年,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儿童入园率逐年提高,全区40所小学和20所中学全部通过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达标验收,率先提前二年完成达标任务。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招生计划,在各街乡确立了一所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
十、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文化体育和各项事业全面加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举办了演出60次,群众业余演出人数240人。整顿和净化了文化市场。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了群众体育节等系列活动。广电事业不断发展,新建一座广电中心大厦。截至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9个,图书馆1座。全区拥有广播电视机构1个,覆盖率100%。
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东丽医院一期改扩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4个和提升改造5个卫生机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标准化村卫生所45个。全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737张,千人病床数2.17张,千人医生数1.58人,千人护士数0.96人。儿童计划免疫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卡介苗等接种率均达98%以上。全面实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开展0-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全年无甲类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
十一、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年还迁工程竣工180.87万平方米,新开工303万平方米,在建工程总量339.55万平方米,计划开工总量607.99万平方米。新立新市镇获得批准并纳入全市第四批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试点;军粮城二期开工建设请示已报市发改委。全区109个农业村队已全部纳入城市化建设项目。全区24个村完成还迁,11个村即将还迁,其余74个村将根据还迁工程建设计划逐步实现还迁。
做好绿化工作。年内全区社会造林面积5365亩,其中完成市级重点造林工程1220亩、植树12.3万株;组织9.5万人次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扎实完成园林管理工作,完成全区绿化面积57.96万㎡,土方工程341094m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救助
2010年,全区共有常住人口57.08万人。户籍人口34.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25万人,非农业人口14.4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5099人,人均劳动报酬48236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在岗职工33688人,人均劳动者报酬47645元,比上年增长19.1%;企业单位从业人员24284人,人均劳动者报酬39475元,比上年增长22.6%。农民人均纯收入14210元,增加1376元,比上年增长10.7%。
全力做好低保、慈善救助捐款和救灾救济工作。向全区低保、特困户9065人发放低保金、特困救助金共计1896.13万元。因人而异实施了医疗、教育等各项救助,惠及困难群众共计20500余人次,共投入救助资金900万元。为西南旱灾、玉树地震灾区、舟曲特大泥石流及本区困难群众募集捐款1253万余元。
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置建设。投资197.3万元援建了97个社区图书室,共援建图书14.55万册;投资23万余元为49个社区配备了电脑;建成了13个农村综合社区服务中心;新建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3个;新建民办养老机构1所,新增床位150张;完成东丽区养老中心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多渠道促进就业。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发挥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作用,联盟对接企业发展到363家,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121家,培训各类人员2.8万人次,累计新增就业6.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多个,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零就业家庭安置率达100%。
注: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他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