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丽区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
工作报告
天津市东丽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为主线,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一、创建目标
贯彻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挥基层体育自治作用,努力破解群众的健身难题,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激发城市的发展活力、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全民健身工作实现组织更有力、规划更科学、保障更坚实、政策更健全、场地更充足、服务更优质、参与更广泛、活动更丰富、方式更智能、全民更强健的总体目标。
二、创建成效
东丽区围绕“以创促建、以创促改、以创促活、以创提质、以创争优”工作思路,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形成全民健身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新模式。
(一)突出重点,精准施策,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到位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以及在天津会见“双先”代表时的重要讲话,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速体育强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等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东丽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东丽区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东丽区体育强区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东丽区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东丽区健康天津行动实施方案》等配套措施。贯彻落实《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要求,成立冰雪体育文化公司,举办不同形式的冬季冰雪活动,推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积极开展冬季运动。
(二)健全组织,各方联动,全民健身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区长任副组长,33个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全民健身工作实现“三纳入”,三年内财政投入总量2674万元,人均11.28元。彩票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经费2011万元,占比75%。发挥体育总会龙头作用,实现各街道体育分会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登记注册各类体育社会组织30个,注册会员达万人;创建居民健身会85个,社区覆盖率83%;全民健身活动站点317个,每万人拥有率3.7个,极大满足了群众健身需求。
(三)提质增效,供求均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
在率先完成“五个一”工程的基础上,加大基层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实施百姓身边工程。截至2020年,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场地1553个,总面积206.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体育场馆信息化和智慧健身设施逐步完善。全区11个街道建成8个街道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2个健身公园和健身广场,8个智慧体育园,社区健身园实现动态全覆盖。“双有”街道占比81%。“双有”社区占比20.6%。城市社区体育场地总面积在315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运动场所31个,15分钟步行范围覆盖比例达到70%以上。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执行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标准,“社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提升场馆使用效能,制定《东丽体育中心场馆运营管理方案》,实施区属体育场馆委托运营,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投入1560万元,完成8所学校体育场地改造工程,向社会免费开放。
(四)品牌引领,形式多样,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丰富
发挥国家级大型赛事活动引领作用,成功举办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举重、乒乓球比赛,CBA联赛、天津市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发挥区级活动示范作用,举办“活力三项”、“帝达杯”群众体育节、“三八”健康杯等活动。发挥基层活动载体作用,各街道定期开展“群众体育节”、“社区运动会”、“文化旅游体育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培育水上、机车、冰雪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举办机关干部职工运动会、武术系列赛等涉及范围广、活动种类多、标准要求高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特殊日期,开展“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日”、7.16游泳主题天津主会场公开水域畅游活动、庆祝毛主席题词纪念日、冬季运动推广普及主题示范活动。依托海河、东丽湖举办龙舟、水上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力中国”系列赛。结合疫情常态化,开辟“云赛场”,举办啦啦操、健身操舞、武术、智力运动会。以上活动CCTV1、CCTV5、中国体育报、国家体育总局网等各大媒体网站进行宣传报道,浏览量上百万次。
(五)创新驱动,聚焦品质,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更加科学
三年来,举办全民健身志愿者培训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66班次,参训人员1200余人,150人荣获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530人荣获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23人获天津市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百名称号和抗疫之星称号。发展社会体育指员2545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97个(2545/857),有5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区比例达到100%,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上岗率70%以上,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127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认真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提供健身活动服务、健身设施巡查、科学健身指导等志愿服务。全民健身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指导工作的质量不断提升,形成科学、绿色、文明健身指导体系。
(六)体教融合,以赛促练,青少年体育水平显著提高
遵循“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广泛参与、重在育人”的原则,先后出台《东丽区“8421”评估考核办法》、《东丽区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业余训练服务的措施》、《东丽区体教融合发展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实施方案》,深化“8421工程”成果,依托布局学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青少年训练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底,24所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工作,占中小学总数42.9%。以6个体育训练基地为依托,科学设置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梯队,营造良好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环境。结合“以赛促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17所布局学校为基础,推动学校运动队课余训练与业余体校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青少年体育赛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展多项棋类比赛,每年举办校际足球、篮球、乒乓球、三跳和田径运动会,每年参与学生4万余人。开展冬、夏令营集训,实施游泳“澎湃计划”,落实“排球之城”、“运动之都”工作,大力发展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确保“体教融合”落地落实。三年来,参加天津市青少年田径、游泳、篮球、网球等各项锦标赛、冠军赛获得227个冠军、158个亚军、142个季军。我区输送的曲棍球选手李红参赛东京奥运会,代表国家队参加雅加达亚运会曲棍球比赛获得季军。在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李红获得女子曲棍球比赛冠军,刘焕华获得举重比赛男子81公斤级季军。王洪博参加全国曲棍球锦标赛获得亚军;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获得第一名1项,第二名1项,第三名4项;参加全国田径、游泳、网球、举重、曲棍球等青少年比赛,取得冠军34个、亚军18个、季军25个。东丽区连续多年在市级评估工作中获评优秀等级。
(七)激发活力,凝聚合力,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断深化
发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促进了公共体育服务由公共财政与社会资金共同保障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的形成。依托企业创新群众体育活动,挖掘市场潜力,实现全民健身成果共享。加速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等机构承担公共服务事项进程,实现管办分离,经营体育产业的企业143家。在现有体育场地中,行业场地达169个,占比10.9%;纯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体育设施159个,占比10.2%。体育场地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0.17亿元,其中民间投资1.31亿元,占比12.9%。
(八)广泛宣传,群众参与,全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建成“东丽体育”等20余个网络平台,以宣传“大健康”理念为切入点,将宣传重点放在提高身体素质,做好健康管理等方面,丰富全民健身内涵。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2020年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8.8%。国民体质合格率95.18%,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61%,群众身体素质稳步提高。
(九)深挖内涵,动能升级,全民健身对城市综合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在不断完善体育场馆投、建、管一体化运营机制的基础上,探索投入产出自我平衡、政府协调、企业投资、公司管理的新模式,实现“四输出”。东丽区体育产业税收逐年攀升。注重中华武术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历时5年完成《东丽武术志》编纂工作,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全力推进全民健身价值定位向全面强调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转变,使之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通过将全民健身纳入东丽区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形成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擎”发展。
(十)深化改革,全面统筹,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不断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坚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设施建设运营,探索公共体育设施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不断完善的体育惠民卡制度和增加针对不同人群的免费专场场次,加大惠民力度。根据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举办各类健身活动、完善健身场所、助推体育产业,积极搭建全民健身展示平台,2020年度,全民健身满意率达到97.2%。
三、特色工作
(一)坚持服务创新。出台《东丽区全民健身暖心服务计划》,面向生活困难人群、社会先进分子、社会特殊人群、优秀企业家等不同群体开展全民健身暖心服务工作,每年惠及20万人次,形成全区上下互帮、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组织创新。创建居民健身会,实施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堂、全民健身志愿者培训班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开设长期培训教室,针对体育骨干进行国家推广健身项目培训。
(三)坚持活动创新。在每年举办30余项常规、传统性全民健身活动基础上,多部门联合举办机关干部职工运动会,振奋了机关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精神。
(四)坚持健身设施多层级规划和建设。在率先完成“五个一”基础上,推进新市镇“1112”全民健身工程,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动态全覆盖。在健身设施三级体系基础上,注重体育智能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
四、基本经验
立足创建为民、突出发展的原则,始终围绕全民健身的公益性、普遍性、服务性特征,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目的。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第十三届全运会优秀赛事承办单位、全国武术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负责体育工作的相关同志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五、下一步工作目标及举措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得到全面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1平方米,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普及和丰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体育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居民健身会实现全覆盖;国民体质合格以上的比例保持在95%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4人;多元化健身服务成为群众健身的重要供给方式,带动体育产业总规模提升;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显著提升。80%以上的街道体育工作实现“四个有”[1]。全民健身成为建设“排球之城”、“运动之都”的有力支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驱动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活力健康城区的靓丽名片。
(二)工作举措
1.完善组织体系。从群众体育组织的延伸覆盖、发展壮大和规范管理入手,深化群众体育组织建设,推进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组建、管理、指导和考核;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加强对居民健身会和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的管理和指导。形成以体育总会为龙头,单项运动协会和街道体育工作管理部门为主线,居民健身会和活动站点为基础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创优活动载体。发挥体育场馆作用,承办国家级、市级大型体育活动;依托区级活动的示范效应,发挥部门协同作用,继续举办影响大、内容新、特色全、参与度高的群众体育活动。
3.推动产业融合。探索构建全民健身协同发展机制,发挥东丽湖户外运动基地等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促进全民健身与健康、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的融合发展,实现公共体育事业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完善,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特此报告。
2022年4月18日
[1] 即:有体育公园、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有定期举办的街道和社区运动会、有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协会)。
主办: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承办: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00002 津ICP备1700968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180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