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丽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7-03-19 00:00      来源:东丽区人民政府
字号:
    

——200719日在东丽区第十

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东丽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尚德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丽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四年,是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四年;是改革创新,不断破解发展难题的四年;是励精图治,奋发进取的四年;也是经济实力剧增,实现跨越发展的四年。四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认真执行市、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区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的各项决议,按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总体要求,围绕苦干五年争第一,建设现代化津滨新城区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6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17亿元,年均增长15.2%;三级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比2002年增长3倍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高起步,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一)区域经济实现新跨越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总量保持年均20%以上高速增长。全区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45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1家。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讯设备、金属制品、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占到工业总量的50%以上,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条,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技术改造成效显著,市区两级技改贴息累计超过1000万元,带动企业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技改拉动工业经济增长总量近四成。积极推行名牌战略,应大皮装、邦德自行车被命名为中国名牌。在全市区县中首创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超过5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规模达到78亿元,累计实现税收16亿元,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现代服务业增势明显。传统商贸业加速转型,新建了国际轻工商贸城,启动了天一摩尔项目,形成了辐射华北、东北地区的商贸集群。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大力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改建了军粮城码头,提高了综合运载功能。新建五矿新兴钢材、巨邦物流等项目。承接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组建了钢霞物流、大无缝物流等企业。打造了振东东大等物流品牌,培育壮大了安达、捷运等一批规模物流企业。金钟市场进入国家双百市场行列。不断加快旅游业发展。东丽湖被确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四年累计引进资金16.8亿元,建设了万科、朗钜、滑水会所等项目,成功举办了第29届世界滑水锦标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国际嘉年华等活动,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成为区域发展新亮点。

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积极落实农业综合开发等扶持政策,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着力发展花卉、食用菌、观赏鱼、畜禽种业四大主导产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涌现出大顺园林、国顺肉联等一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4家,有7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建成天津花卉技术工程中心,填补了我区此项建设的空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73亿元,重点实施了袁家河改线等水利工程。建立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有效抗御了禽流感等疫情。

板块经济架构基本形成。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开发建设了军粮城、新立、大毕庄、无瑕、么六桥、华明产业园区,发展了16个重点村级经济集中区。全区乡镇产业园区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0亿元,开发面积5.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90家,引进资金21亿元,聚合优势明显增强。东丽经济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四年累计新开发5平方公里,引进253家企业,引资额达到27.4亿元,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实现税收12.9亿元,对全区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积极支持并主动融入航空城、空港物流加工区、冶金工业园区等滨海新区重要板块,为增强我区经济综合实力打下良好基础。规划了军粮城散货物流园、东丽软件园等经济板块,打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编制完成《东丽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建成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81家企业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8项,科技成果鉴定60项。建立了区信息化生产力促进分中心。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20家。科技进步监测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两次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科技综合实力名列前茅。

(二)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

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融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实现政府性融资20.9亿元,支持了城市化、园区建设和重点工程。建立区信誉信贷周转金,健全了偿债机制。成立东方财信和滨丽等投资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区农村合作银行,累计为农民发放小额贷款余额8亿元。调整完善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各镇街乡、开发区和东丽湖连续两年实现超收返还。稳步推进国有资产改革。全区经营性国有资产达到63亿元,非经营性资产达到64亿元,投资公司、丽水集团等一批国有规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政府采购资金规模累计达到4亿元,节约资金3600万元。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区5 个村实施了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累计获批转用土地5万余亩。住房货币化分配进展顺利。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设立了区人才发展资金,实行了人才选派制度,面向全国招聘各类人才服务津滨新城区建设。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定了全区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实现了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政府招商向企业招商的转变。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形成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板块招商的良好局面。加强招商载体建设,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29万平方米。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外资企业累计实现增资1.2亿美元。借国有大企业发展之势,采取资金入股等方式,吸引二十冶等企业落户我区。四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6亿美元,吸引内资91亿元。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明显成绩,累计实现出口创汇28.5亿美元,批准境外企业11家,自营进出口企业276家。三资企业累计实现税收21.3亿元,现有从业人员4万余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深入落实区人大关于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决定,编制完成发展战略、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和各类专业规划。积极实践宅基地换房城中村改造依托大项目有序撤村等城市化途径。在华明镇实施了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300栋农民还迁住宅楼如期实现封顶,创造了天津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按照三保一测算原则,推进了城中村改造。建成新立花园、无瑕花园和么六桥新区等一批农民居住区。改造建设了六路一广场、东丽公园,建成惠民公园,先后实施了振兴南里、金香里等危陋平房改造。积极支持国家、市级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全区小城镇住宅建设累计完成265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到58%。

环保市容工作得到加强。深化了环保六大工程,全区空气质量二级达标率达到75%,重点污染源企业排放达标率达到99%,顺利通过国家环保创模验收。启动了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园林城区工作。推行垃圾集中点建设试点,关闭外环线以内两处垃圾临时卸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改造农村户厕5万多座。实施了两路一线等绿化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2%。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设、违章建筑4万多平方米。推进平改坡和街景立面整修,完成中心城区夜景灯光工程。认真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农村环境状况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增供热面积180万平方米。铺设主干道路沿线天然气、自来水干管109公里。维修乡村公路194公里,新建、改造桥梁20座。完成津汉公路等道路整修和津塘公路东丽段等路灯建设。新建海河、张贵庄等4座雨污水泵站,基本建成东南郊排水体系。完成东丽湖、么六桥110千伏等送变电工程,供电容量大幅增长。修建张贵庄、驯海路等铁路地道。区域基础设施整体配套水平明显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

(四)社会各项事业又上新水平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不断进步。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累计投入5.3亿元,建成滨海实验学校、华明九年一贯制学校,东丽湖九年一贯制学校、示范中学主体竣工,启动了模范小学建设,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4所学校被评为市级A”校。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校校通。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成功战胜非典疫情。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卫生防病局域网。区防病站达到国家级实验室标准。新建小东庄、无瑕卫生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85%。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区行列。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建成全民健身广场等体育设施。组建东丽体育艺术学校,成立东丽足球俱乐部。成功举办全国女足联赛等国际、国内赛事。在市十一届运动会上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建成东丽在线门户网站,开通了东丽政务专网,有线电视入网率达99%,宽带网用户达到1.1万户。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5%以上。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光荣称号。实现双拥模范城四连冠。顺利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审计、物价、行政监察、民族宗教、档案、保密、侨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诚信东丽创建活动,实施五大员助推社会和谐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五个一六进乡村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坚持依法行政,始终将政府工作置于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之下,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建成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了政府服务环境。进一步加强稳定工作,实现了社会稳定三年基本好转的工作目标。基层民主得到进一步加强,顺利完成了村镇换届选举。深入开展平安东丽创建活动。实施科技强警,社会治安防控三张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在全市区县中率先成立区抢险救援特勤分队,四年来全区没有发生一起特别重大事故。全面实施四五普法规划,顺利通过了四五普法验收。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突破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成镇街乡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村(居)劳动就业服务站,完善了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制定了《东丽区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意见》等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给予扶持。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落实一联盟、二对接、三同时就业机制,与130家企业建立了就业联盟。开展农村就业登记,免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介绍和培训。“351”工程共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四年来,累计安置就业5.3万人次,其中农民3.8万人次。

初步形成东丽特色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落实区人大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初步建立起八大惠民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妥善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全区2900多人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近4000人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2.6万名农村从业人员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险种的覆盖面和参保率,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扶贫、助学和老年事业发展资金。继续推行了农村退养补助,近3万人享受了不同程度的养老补贴。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保持了农村低保标准稳步增长。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得益于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也得益于全区人民的团结奋斗、艰苦努力。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区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始终坚持三个文明协调推进,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所有这些是过去四年我区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我们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和驻区企事业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我区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区域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经济增长方式仍需转变,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还需加强;城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我区乘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之势,加快建设国际型、知识型、生态型津滨新城区的关键时期。优势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融入滨海新区的大东丽理念,不断强化东丽就是滨海新区的意识,努力实现与新区机遇和资源共享,优势和功能互补,产业发展和配套服务相连。积极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先导产业,做大潜力产业,使区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后五年我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历史性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富民强区和构建和谐东丽两大历史任务,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宽裕,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到2011年,基本建成国际型、知识型、生态型津滨新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后5年的目标任务是:

——经济总量再攀新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房地产、会展等潜力产业。坚持科技创新,全力打造高端先导产业。做精沿海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到2011年,现代制造业占全区工业总量的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0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25家;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50%以上;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超过400亿元,三级财政收入超百亿元,进入百亿强区行列。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打好工业东移天津牌、滨海新区国家牌、空客项目国际牌,坚持融入滨海,开放东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与国际接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载体的功能和品位。坚持招商选资,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塑造东丽服务品牌。到2011年,力争引进20个亿元以上、105亿元以上规模项目;世界500强、字头和行业100强企业达到10家;外向型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0%;累计吸引内资180亿元,吸引外资10亿美元,成为国际型特征明显,在经济互动、文化交流和社会往来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区域。

——城市化架构基本建成。继续实施中心城区化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坚持新市镇和功能区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华明、军粮城、新立、大毕庄四个新市镇建设,积极实施城中村改造和海河开发建设工程。依托有效载体,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到2011年,全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中心城区和新市镇建成面积达到规划面积的80%,向城市转移10万农村人口,非农从业人员达到80%以上,城市化率达到80%,建成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更宜人居的生态型新城区。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高标准完成教育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和人才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医疗设施,加快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及社会各项事业,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2011年,形成较为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让全区人民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积极实施富民强区战略,实行促进就业增收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建立农民持续增收和财富积累机制。健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累计实现6万名劳动力就业和自主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东丽提供物质保障。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圆满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不断谱写东丽发展的新篇章。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跨入沿海先进地区行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当时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建成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功能完善、居民生活幸福的创新型城区。

三、2007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7年,我们要认真落实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区委九届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抓住和用好新的上升期,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主要经济指标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144.19亿元,同比增长15%;三级财政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450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入72.34亿元,同比增长15%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为目标,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继续做大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讯设备、金属制品、新型建材和机械设备制造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引进主导产业高端产品制造项目。加快推进天津印刷城、天津钢管720旋扩管、宝仓钢管等项目建设;大力支持东北郊热电厂、天津卷烟厂、汽研中心改扩建等重点项目;依托滨海新区临空产业发展,重点引进航空城配套项目,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大技改贴息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扶持赛瑞机械、华明集团扩能改造等技改项目,全年完成技改投入10亿元。年内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2家。实施百家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支持优势骨干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争创名牌产品。建成区节能监测中心,积极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重点发展规模经济、品牌经济、外向经济,持续提升现代制造业整体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空港及工业园区物流、钢铁物流、商贸物流三大特色,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大毕庄商贸物流区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军粮城散货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推进国际轻工商贸城、天一摩尔商贸项目建设,规划新立商业商务区、临空商务服务区、华明商务区、万新中心商务区等区域。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积极引进环球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万科体育运动公园等项目,打造东丽湖旅游度假、运动休闲品牌。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社区服务等新型业态。积极培育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新型现代服务业。

优化提升沿海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花卉、食用菌、观赏鱼、观光休闲等特色农业,推进种业工程。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物流项目。规范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搞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监管,强化农业安全生产。

(二)以构筑经济发展板块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高标准开发建设重点经济板块。主动融入航空城、泰达西区、现代冶金工业区等滨海新区重要经济板块,实现乘势发展。扩展提升东丽经济开发区、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和军粮城等乡镇产业园区。加快整合闲置资源,规范提升村级经济集中区。推进东丽软件园等重点经济板块建设。加强与国有企业合作,共同构建招商引资新载体。创新经济板块经营管理机制,努力实现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服务,高水平管理。

坚持招商选资。围绕现代制造等主导产业、生物技术与医药等先导产业、文化创意等潜力产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字头和行业100强企业。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个,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实现内联引资37亿元。不断优化招商方式。完善网上招商,拓展以商招商,巩固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切实转变招商观念。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要求,制定中长期招商规划,编制招商引资指导目录,落实税收、劳动力安置、资源节约等选资指标。继续加强招商载体建设,新建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积极顺应入世过渡期结束的新形势,不断调整优化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或设立办事处,不断提高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稳步推进城市化建设。按照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滨海新区发展战略要求,做好全区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心城区化战略,坚持走中心城区、新市镇和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继续以宅基地换房城中村改造依托大项目有序撤村三条城市化有效途径为载体,建成华明示范镇农民安置区,启动军粮城新市镇建设和万新街、新立街城中村改造,推进新立、大毕庄新市镇规划建设,加快么六桥空客征地农民还迁住宅建设,启动新泰道地区危陋平房改造。继续做好国家和市级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全年完成小城镇住宅建设超百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用地,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加强对中心城区、新市镇和农村重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积极推进津塘公路、津塘二线两侧整治。完成丰年村市政道路、霞宏道绿化工程。实施华明示范镇和么六桥热源厂建设,全年新增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加强重点电力设施建设。实施二级河道水环境整治,启动中河、西河泵站改造及袁家河下游出水口工程,完善水资源管理设施建设。

提高市容环境整体水平。认真落实天津市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决定,完成主要污染物削减年度任务,继续巩固环保创模成果。大力实施国家卫生区、国家园林城区创建,启动生态城区建设。继续实施文明生态村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市容环境整治,切实治理脏乱差,建立城乡环境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坚决制止和拆除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做好滨海国际机场等航空城区域、驯海路沿线的环境整治。实施以绿治脏、以绿治乱,加强街景立面整修,推进重点地区夜景灯光建设,实现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全面改善我区环境面貌。

(四)以深化各项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认真制定融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措施,加快乘势发展。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资本运作,发挥区属国有企业的筹融资功能和产业导向作用。结合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信誉信贷周转金的导向作用,继续规范和理顺政府性贷款,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完善社会事业投入机制。稳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区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继续面向全国培养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经济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东丽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力争跨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行列。不断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成果转化等服务。年内吸纳10家科技企业入驻孵化,新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10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5项,其中市级以上项目16项;力争获得市级科技成果35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支持专利申报,在3家企业开展专利试点。引导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新建1家技术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五)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搞好各项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启动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军粮城历史名校和么六桥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建成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建立镇街乡社区学校,提高幼儿教育水平。探索新型办学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际教育机构。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区域卫生发展规划。高标准改扩建东丽医院,完成卫生防病站建设,新建改建华明等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军粮城医院,设立120急救站,加快农村社区医疗保健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扩大农民参合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强公共卫生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和药品采购,重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培养引进高水平医疗卫生和管理人才,提高对群众的医疗服务水平。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成华明示范镇民俗博物馆,规划筹建东丽文化艺术中心,积极引进文化教育资源。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通东丽文化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举办区第六届文化艺术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东丽文化品牌。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健身场地。启动体育场、网球馆建设。组织好区第四届运动会等赛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组建东奥体育集团,努力打造体育强区。

统筹各项事业发展。坚持城乡统筹,资源整合,不断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养老福利设施建设。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继续做好双拥模范城创建。认真做好档案、保密、民族宗教、侨务和外事等各项工作,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各项事业。

(六)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体系。积极落实农村劳动力各项就业培训措施和扶持政策,建设区就业培训基地,切实提高培训就业率,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巩固就业联盟,提高企业安置本区劳动力的比例。继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于中低收入群众,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好零就业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众援助就业工作。启动实施三个一工程,帮助农村低收入家庭增收。建立统一的求职和失业登记制度,全年安置就业1万人次。完成“351”培训1.2万人次,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建立三五五保障制度。实施三项保障,实现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积极推行全区农民适度退养保障补助,并逐步与征地养老实现有效衔接;全面落实和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推进五项保险,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扩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提供五项救助,健全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救助、残疾人救助、灾民救助和贫困生救助等制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标准适度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继续打造四金农民。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迁入新市镇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利用土地资源,实施被征地农民富民工程,使农民长期受益。继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七)以创建和谐东丽为主线,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设文明东丽。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续开展六进乡村、农村社区五个一工程和诚信东丽建设,扎实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和共建美好家园主题实践等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完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继续搞好村级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和村账镇管。不断加强稳定工作,全面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以稳定促和谐、促发展。继续推进平安东丽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农村、社区警务建设,不断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严厉打击各类刑事和经济犯罪,努力创造安全有序的治安环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配套建设,预防和处置好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以依法行政为基础,进一步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坚持科学理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确保政令畅通。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决策反馈纠偏机制,提高科学执政能力。

坚持民主施政。认真落实《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坚持定期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倾听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继续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接受群众监督,善待百姓,善解民意,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促进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继续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执行有力、监督有效、保障有序的行政执法体系。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支持企业,努力实现在执法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不断提升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用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持从严治政。狠抓廉政建设,严格落实政府工作人员的勤政、廉政管理,切实纠正行业、部门不正之风和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严处行政违法、违纪行为。健全督查、绩效考评等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奖优罚劣,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公务员队伍政治思想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

各位代表:

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新的希望和挑战。东丽的发展,不容我们丝毫懈怠;人民的期盼,要求我们高度负责;时代的召唤,激励我们奋发进取,我们坚信,东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同心同德,扎实苦干,为加快建设津滨新城区、构建和谐东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主办: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承办: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00002 津ICP备17009684号-1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18073号

jiucuo.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