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天津市东丽区“十五五”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
“十四五”时期,东丽区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冲,紧扣“科创绿谷、都市新区”定位,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生态建设等多领域迈出坚实步伐。区位优势持续凸显,津滨双城核心节点功能强化,“空铁海”立体交通网络高效联通,为要素流动搭建快捷通道;科创动能加速释放,国家级大院大所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取得新突破,知识产权赋能创新生态,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市前列;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生态文旅深度融合,东丽湖生态区、绿色生态屏障扮靓城市底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迈出坚实步伐,宜居宜业品质显著提升。全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富活力的创新生态、更高品质的宜居城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彰显东丽担当,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五年接续奋斗,东丽难中攀高砥砺前行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东丽区锚定“科创绿谷、都市新区”定位,在挑战中育新机、于转型中谋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产业升级成效斐然,产业链韧性凸显,低空经济、循环经济等新赛道迈出实质性步伐。园区平台能级全面跃升,四大国家级园区差异化发展。生态与民生底色持续提亮。五年拼搏奠定坚实基础,东丽区在产业提质、科创赋能、生态塑型等多维度积累势能,为“十五五”迈向经济大区、强区筑牢根基,正以更稳健的步伐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出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落实市行动方案工作措施、年度工作要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常态化驻京招商、走访北京企业,加强与中关村、北京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对接。深化创新资源转化和产业交流合作。推动清华大学机械系、中国科学院空天研究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与京冀两地产业交流合作,中汽零部件技术(天津)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中汽研汽车产业链协同平台”正式上线。
(二)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大力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系列促消费活动,积极打造特色消费场景、推出精品旅游线路、举办农商文旅体活动,全区人均消费支出、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营主体活力显著迸发。开展营商环境提升攻坚行动,高标准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民企转型升级,扶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营商便利度排名位于全市前列,经营主体快速增长。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城市交通承载能力提升,地铁10号线开通运营,天津机场通航123个国内外城市。道路设施提档升级,智景东道等道路实现贯通,霞宏道等道路基本建成,华然路等环内道路、悦山道等道路建成通车,东丽大道东延道路维修工程竣工通车,华明东丽湖地区交通改善项目初显成效。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带务本河泵站扩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并完成主体建设,东丽湖南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张贵庄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营。小区供水旧管网改造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小区供水管网支管闸改造工程深入实施,供水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清河湖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基本完成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打造幸福河湖建设样板,东丽湖获评全市首批幸福河湖。
(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培优做强地域品牌,欢坨西红柿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胡张庄葡萄成功认证“津农精品”、绿色食品,骆驼房子烧鸡、赤土扣肉、宽达水产入选“津门老字号”,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快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城乡结合部、次支道路、背街里巷环境治理,推行市容环卫标准化作业,完善长效维护和常态化监管机制,凝聚多元共治力量。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出农商文旅体四季主题活动,加快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打造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旅游新场景。
(五)实现改革开放双轮驱动
改革攻坚扎实推进,大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政务服务持续优化,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经开区“一区多园”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水平开放不断扩大,助力重点企业出口,家用电器、运动器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大幅提升。加大海外招商力度,做优外资增量,精准对接海外投资需求。依托津品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构建“线上+线下”全链条服务体系。
(六)创新驱动发展落深落实
创新生态显著提升。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落地。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天开东丽园纳入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围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部署,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
(七)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绿色发展,落实“双碳”战略。统筹推进减排控污、生态提质与经济协同发展,系统开展产业转型升级、自然资源效能提升等重点任务。生态系统修复功能持续增强。围绕“一廊两芯两环六片区”绿色生态屏障布局,实施造林绿化、水系连通,海河绿芯、东丽湖等重点区域连片成面。环境质量治理成效持续提升。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排查整治,实施“一园一策、一企一档”;东丽湖被认定为首批市级幸福河湖;开展聚醚部等地块修复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建设口袋公园20处,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二、把握时代大势,标定东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时空坐标
(一)发展优势
东丽区在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创资源、园区平台、生态文旅等领域优势显著,为高质量发展构建多维支撑。
1.区位交通优越,战略枢纽功能突出
地处津滨双城核心交汇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坐拥“黄金走廊”区位。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为北方航空枢纽,与天津港、京津城际形成“空铁海”立体交通,30分钟通达京津,1小时覆盖京津冀经济圈。7条轨交、10余条公路干线贯穿全域,实现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及周边无缝衔接,高效赋能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
2.产业根基深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产业链融合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集群崛起。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链覆盖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服务北汽、奔驰等整车厂;生物医药链依托高端医疗器械研究院,多家企业聚焦检测试剂与设备;金桥焊材、天钢等企业引领高端金属材料与智慧制造,爱思达航天等企业推动低空经济破题。
3.科创资源富集,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加强,打造“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巩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均位居全市前列。产学研合作持续增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交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趋势特征
“十四五”期间,东丽区扎实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在完善承接平台建设、深化创新资源转化和产业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十五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将向纵深推进,东丽应推进更多企业融入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强化要素流动,引进更多京冀项目。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升完善能源、交通、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投资质量,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技术层级高、引领带动效应强的项目。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进一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着力激发扩大内需,打造更多有吸引力的消费新场景,以高效投资与高质量消费为强大动力。“十五五”期间,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优化提升北京研发、东丽转化模式。推进主导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提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更多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旅游新场景。
三、牢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奋进经济大区,为全市大局添秤加力”的责任担当
(一)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落实“一个战略牵引、四个善作善成”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强化京津通道枢纽功能,提升区域联动协同能力,打造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区,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聚焦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开放格局,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城市精神内核,推进文旅融合、产城融合,塑造高品质城市文化标识坚持人民城市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安全韧性和空间治理效能,打造具有东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区样板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集聚与流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发挥东丽区“临空、临港、临铁”区位优势,提升对外开放和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打造京津协同发展桥头堡。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能力,推动市场活力和政府效能“双向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强化城市运行韧性,构建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的风险防控体系,营造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四、勇于担当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丽新篇章
(一)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立足发展优势,做强战略节点。以华明东丽湖片区、东丽经开区为核心,整合东丽经开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等重要平台的要素资源,协同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战略支点升级版,积极融入现代化首都圈建设,努力将东丽建设成为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节点。深化与北京经开区、中关村的战略合作。推动建立常态化产业对接平台,优化驻京招商与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模式、着力提升医疗技术联合攻关能力、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优化产业焕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良好生态。协同北京、河北的科研机构、企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着力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
(二)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核心抓手,切实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作用。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贯通融合。以高标准建设科创绿谷为契机,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院所资源引育,争取新业务、新机构在东丽布局。支持科技创新主体布局前沿技术领域研发创新,形成一批占据科技前沿的优势技术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强化企业科研组织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创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三)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统筹抓好提振消费和促进投资
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性作用,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和市场主导有效益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积蓄向上向好发展内生动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树立大消费、大文旅、大商贸观念,统筹生活性消费、服务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培育壮大消费品牌,办好促消费活动,创新多业态融合消费场景,促进消费扩量、提质、增效。有机结合促消费和惠民生,稳定扩大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适时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发展数字、绿色、智能、文旅、体育等新型消费,培育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演艺经济等新消费场景,打造更多高品质服务消费项目。布局能源、重要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民生、绿色低碳、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谋划布局投资规模大、引领带动强、事关东丽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储备一批有效投资、有持续税源的好项目。引导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运营。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类经济基础设施所构成的基础设施大系统,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对外快速化、区际高效化、区内便捷化”为目标,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内河航运为骨干,“公铁空水”四位一体的东丽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市域轨道+城区轨道+中低运量”多层级轨道网络体系,实现东丽城区至津城中央活力区、各组团与机场枢纽以及各组团之间“30分钟通达”。加快智能网联设施升级,提升执法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智慧执法新模式应用场景。提高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积极推广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形成多元化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体系。
(五)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一体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乡村全面振兴
以“资源盘活、产业协同、生态优先、治理创新”为主线,通过激活集体资产、深化临空经济联动、完善政策机制,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以城带乡、以产兴村、以绿促融”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到2030年,东丽区城乡生态融合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打造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城乡环境。探索教育、康养、科创等多元化利用场景,扩大欢坨西红柿、胡张庄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影响力,探索电商直播、社区直供等新业态,开发低空观光、航空研学等文旅项目,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式文旅新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京津冀休闲农业示范带。
(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聚焦制度创新、要素流通、营商环境优化和主体培育等关键环节,统筹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东丽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聚焦市场化改革方向,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健全财政资源统筹和预算管理机制。深化土地、人才、科技、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资源集聚能力。构建全区的技术交易体系,支持技术成果跨区域流转与共享。健全多层次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七)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引领,进一步强化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打造临空经济区开放枢纽,推动外资利用、跨境贸易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推动港产融合、产业集群发展,吸引国际航空、物流、贸易等领域的优质企业落户,形成跨境贸易、国际物流和创新服务的综合平台,提升东丽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强化外资企业的服务支持,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和融资服务,促进外资与本地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化跨境支付、电子口岸、海关清关等环节,降低企业国际贸易成本,增强东丽区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结构、生态治理结构“四维转型”,筑牢蓝绿生态本底,激活绿色发展动能。全力打造“湿地润区、绿脉绕区、碧水映区”的北方平原城市生态样板,让东丽绽放“湖光潋滟、绿廊交织、智慧低碳、产区融合”的现代化生态魅力。东丽区作为重要生态组团,以规划协同为纽带,助力区域生态网络的完善与优化,为京津冀生态一体化筑牢根基。强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东丽区生态空间面积,通过理水脉、绿河廊、复农田,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形成生态复合型特色片区。以低碳农业实践为路径,推动区域农业向绿色高效迈进,为京津冀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助力。以低碳旅游为纽带,串联京津冀生态与人文资源,打造区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促进区域绿色消费与生态共享。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主抓手,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探索减污降碳的路径和方案。
(九)持续深化文化赋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挖掘东丽文化特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挥品牌效应、强化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转化、聚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围绕优质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盘活优化文化载体空间,创新打造多元化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与商、农、体等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
(十)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的需求。塑造新时代立德树人新格局、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水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紧密围绕东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任务,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育人责任和相互协同机制,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育人环境。加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建设,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发展契合度。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协调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
(十一)持续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健康东丽
始终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健康东丽建设,实现全方位、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全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立新形势下深化医改统筹协调新模式,提升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水平。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能力建设。以“全区一张网、数据一本账”为目标,加快推进东丽区医疗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依托东丽医院互联网医院,联动区域内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值守和支援响应制度,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演练常态化。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治理活动,深入开展“三减三健”和“体重管理年”等专项行动。
(十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发展更有感更有温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群众急难愁盼和新期待,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着力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高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幸福东丽。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支持。持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依托“春风行动”等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持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欠薪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提升劳动维权工作质效。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衔接和协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强化主动发现与动态监测,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红线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立足东丽之“特”、东丽之“责”,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健全“五位一体”社会稳定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快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打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标志性攻坚战,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坚持“留白、留绿、留璞”,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积极对接市域生态安全格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安全生产“五大体系”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将安全韧性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持续加强社会应急力量,显著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全面推进全区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做好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等工作,健全重大民生决策信息统一披露和公众参与平台。